點

Giovanni Punto(又名Jan Václav Stich,Johann Wenzel Stich)是一位演奏家(cor basse),作為獨奏家和宮廷音樂家在歐洲大部分地區演出。 他創作了許多原創作品,以展示他獨特的精湛技藝。 作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Punto 曾在多個管弦樂團擔任過首席小提琴手。

蓬托出生於波希米亞澤胡希策的揚·瓦茨拉夫·斯蒂奇,是約瑟夫·約翰·馮·圖恩伯爵莊園農奴的兒子。 他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唱歌、小提琴和號角。 圖恩伯爵隨後派他到布拉格師從約瑟夫·馬蒂格卡、在慕尼黑師從揚·辛德拉茲以及在德累斯頓師從 AJ Hampel。 他從漢佩爾那裡學會了手停技術,後來他改進和擴展了這一技術。

斯蒂奇回到圖恩伯爵的鄉村莊園並服役了四年,但他獲得了麻煩製造者的名聲。 20歲那年,他和四個朋友離開莊園去尋找更好的生活。 伯爵派士兵追趕他們,命令他們敲掉 Stich 的門牙,這樣他就不能再吹號角了,但逃跑的人躲開了士兵並逃到了神聖羅馬帝國,在那裡 Stich 將他的名字意大利化並成為喬瓦尼·蓬托 (Giovanni Punto)。

Punto 曾與德國黑興根王子的管弦樂隊一起演奏,然後在美因茨宮廷管弦樂隊演奏,然後作為獨奏家在歐洲和英國巡迴演出。 查爾斯·伯尼 (Charles Burney) 於 1772 年在科布倫茨 (Koblenz) 聽到他演奏,並報告說:“選舉人有一支出色的樂隊,其中一位表演者是著名的波西米亞圓號 M. Punto,他的品味和驚人的執行力最近在倫敦廣受讚譽。”

Punto 使用手停止的方法受到倫敦一些人的批評,可能是因為這種技術當時在倫敦還很新穎。 他於 1777 年返回倫敦,在喬治三世國王的私人管弦樂隊中教授圓號演奏者。 1788 年他最後一次去倫敦時,他在萬神殿的格特魯德·伊麗莎白·瑪拉 (Gertrude Elizabeth Mara) 的聲樂音樂會上演出,在那裡他遇到了莫扎特的朋友邁克爾·凱利,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提到了這一場合。

在此期間,Punto 擔任獨奏家並與許多宮廷管弦樂隊合作。 他於 1778 年在巴黎遇到了莫扎特。莫扎特寫信給他的父親說“Punto 演奏壯麗”並為他和其他著名的獨奏家(長笛、雙簧管和巴鬆管)創作了 Sinfonia Concertante K. 297B(現已丟失)。 在這次訪問期間,Punto 顯然與巴黎出版商簽訂了合同,因為從那時起,他幾乎所有的作品都以巴黎版本出版。 此前,他的作品被列入 Breitkopf 的目錄。

Punto想要一個永久的職位和一個指揮的機會。 1781 年,在為維爾茨堡親王大主教服務了一段時間後,他成為巴黎 Comte d'Artois(後來成為法國查理十世)的首席小提琴手。 1787 年,他請假到萊茵蘭作為獨奏家進行巡迴演出。

在法國大革命(1789 年)開始之際,他回到巴黎,成為劇院雜技演員的指揮,並在此逗留了十年。 1799 年,在未能獲得新成立的音樂學院的職位後,他搬到了慕尼黑,然後又搬到了維也納。 在維也納,他遇到了貝多芬,貝多芬寫了他的作品。 17 號圓號和鋼琴奏鳴曲於 18 年 1800 月 XNUMX 日在伯格劇院首演。 次月,他們在匈牙利佩斯再次演奏了這部作品,當地一位音樂評論家評論說:“這位貝多芬是誰?我們不知道他的名字。當然,Punto 非常有名。”

蓬託在離開 1801 年後於 33 年回到了他的祖國。 他在布拉格國家劇院舉辦了一場音樂會。 這 布拉格新報 報導稱,“Punto 的協奏曲因其無與倫比的掌握而獲得熱烈的掌聲,受人尊敬的音樂家表示他們以前從未聽過像這樣演奏號角……在他的華彩樂段中,他產生了許多新穎的效果,演奏了兩部分甚至三部分的和弦。它再次證明我們的祖國可以產生偉大的藝術和音樂天才。

 

1802 年,在短暫的巴黎旅行後,Punto 患上了胸膜炎,這是當時風運動員的常見病。 他病了五個月,終於在 16 年 1803 月 XNUMX 日去世。他在成千上萬的人面前在聖尼古拉斯教堂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當時他的名氣非常大。 莫扎特的安魂曲在墓旁演奏。 他的墓碑上刻著:“Punto 得到了所有的掌聲。波西米亞的繆斯女神生前為他鼓掌,死後也為他哀悼。”

像當時的許多獨奏家一樣,Punto 創作的作品展現了他的才華和精湛技藝。 他是一個 貝司 播放器,使用銀 獨奏 1778 年在巴黎為他製作。 由他創作並為他創作的作品表明他是快速琶音和逐步段落的大師。 Punto 被譽為最高級別的演奏家,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優秀的號角演奏者,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了 16 首圓號協奏曲(第 9、12、13、15 和 16 號丟失)、一首雙圓號協奏曲、一首單簧管協奏曲、一首圓號六重奏、21 個圓號四重奏、47 個圓號三重奏和 103 個圓號二重奏。 Punto 還修訂了 Hampel 的號角導師手冊,並寫了一本關於號角日常練習的書。

圖片來自銅版雕刻 (1782)。

本網站使用 cookie 來增強用戶體驗,包括登錄狀態。 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接受使用 cookie。
Ok